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起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如今,中國已經在改革開放的道路上走了整整四十年,為了進一步學習改革開放的實踐意義,了解改革開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所取得的成果,中國民航大學大學生實踐隊團隊于寒假展開了改革開放四十周年調研活動,探尋紅色改革與綠色發展所帶來的“撞色”之美。
2019年1月29日,中國民航大學大學生實踐隊以生態改革為主體調研對象,通過在武漢東湖風景區發放調查問卷和采訪當地居民與管理人員、參觀武漢市市民之家、在隨州一新能源公司調研學習。
煙雨不行晨鳧戲,碧湖重整蒼生喜
隊員程逸飛和李瑩來到東湖公園時,正值細雨。湖水里也很干凈,能看見野鴨在近岸處捉魚嬉戲。完全不能想象東湖曾是水質治理的難題。
通過相關資料了解到,由于人為污染與破壞,東湖水質污染曾經逐年加劇,水體呈富營養化,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兩位在東湖晨跑的大爺在幫助實踐隊填寫調查問卷時回憶起了他們小時候東湖的狀態。大爺說:“小時候東湖的水質不錯,我們可以在東湖里游泳。”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東湖受污染嚴重。如今,在良好的治理措施幫助下,東湖恢復了“健康”。
實踐隊對東湖周邊居住的市民發放調查問卷,在隊員們兩天的努力下,紙質版與電子版調查問卷共發放出119份,回收到119份。得到了市民對政府治理東湖滿意度的答卷:97.64%的市民認為東湖環境有所改善。而就東湖生態環境的變化與政府的治理的關系而言,超過97%的人肯定兩者之間的關聯。在論及改善生態環境的因素時,人們主要選擇了"公民素質"、"清潔護理"、"政府治理"、"旅游開發"和"減少人為干擾"這些選項。另外,大多數人認為東湖治理在"水質改善"、"周邊綠化"、"旅游宣傳"、"政府投入"等方面任需改善。
隨后,實踐隊又來到了武漢市市民之家,在莊嚴又雅致的編鐘聲里,隊員們參觀了從古時起到正在在規劃建設中的武漢市的縮略模型。從一座圍城到如今的武漢城,切身感到了改革開放給城市發展帶來的巨變。如果不整不治,一地之生態也將潰于不覺。東湖之治,是改革開放在生態文明方面實踐的一個小的縮影,東湖治理后得到的肯定,就是群眾對改革開放中生態改革的肯定。
生態改革促轉型,新源承力振人心
生態改革,不僅僅意味著管理環境的治理,還意味著內部能源結構的調整。能源是各方面正常、持續發展的動力,尋找綠色環保的能源一直是生態改革中的重要課題。
實踐隊在國家能源集團湖北公司的參觀中,學習了新能源發電技術在發電工業中的應用。在管理人員提供的資料中了解到改革開放期間國家電網供電模式的轉換。
國家能源局發布2018年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2018年全國新增火電裝機3763萬千瓦,新增并網風電容量2059萬千瓦,新增并網太陽能發電容量4438萬千瓦。三項共計10260萬千瓦。國家從火電供電的單一模式轉化為了新能源和火電共同發電,這樣不但增加了經濟效益,還減少了環境的污染。
在此次調研實踐過程中,隊員們尋找改革開放中“撞色”之美。實踐隊走進東湖,走近改革,進入基層學習,了解能源新勢。民聲反映改革,也促進改革 ,市民的口中、筆下反饋給實踐隊的是認同與肯定,這是各大領域的改革工作者在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這一歷史節點,為祖國人民交上的一份滿意的答卷。
中國特色鋪就改革之路,改革開放是強國之路。
但是,改革復興的道路仍然漫長,能見百步之外不能自見其睫,我們還在路上,還需回顧反省不足,才能知道切合實際的前進目標。帶著湖北人的精神品質“敢為人先,追求卓越”,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以改革開放為標,共就大同!
>>>歡迎瀏覽"紅色改革,綠色發展——撞色也是一種美",更多信息請查看欄目【社會實踐報告】或大學生校內網首頁(www.thirdythirdy.com),轉載請注明出處!